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12:06:00
在深圳,人形机器人PM01在舞台中央跳着明快的舞步,与观众热情互动;在广州,灵活敏捷的“机器狗”拥有15公斤负载能力,能在极端环境中稳定作业;在大湾区水域航道,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智能无人船像一位“全能哨兵”,集水质采样、实时监测、航道勘测、水域巡逻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一批批硬核科技产品接连亮相,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速迈进。
6月25日,深圳市的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人形机器人PM01。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领跑全国,“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稳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在这场全球科创竞逐中,机器人产业作为又一万亿级产业赛道悄然崛起,成为大湾区锚定未来的重要抓手。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广东站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感受人工智能与“世界工厂”的深度融合,一幅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的产业新图景正加速展开。
从“种子”到“森林”广东精心浇灌科创“雨林”
本末科技自主研发的轮足机器人能灵动地上下楼梯,云鲸智能的扫拖一体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千万家庭,LiberLive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让零基础爱好者也能弹出流畅旋律……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都带着同一个成长印记——孵化自东莞松山湖畔的机器人“梦工厂”XbotPark机器人基地。自2014年落地以来,该基地已培育出云鲸、逸动等超80家硬科技企业,孵化成功率接近80%。
6月23日,东莞XbotPark机器人基地,这款轮足机器人相对于四轮式机器人,它的越障能力更强,相对于人形机器人,它的效率会更快,常用于大场景的巡逻工作。
硬科技创业中,“产品定义”和“量产”是最难跨越的两个“死亡之谷”。“我们基地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初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解决初创企业产品生产‘从0到1’的难题。”XbotPark机器人基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为此,XbotPark以“共享工厂”为平台打造了一条快速实现从概念设计到量产的培育路径。“共享工厂整合优秀供应链资源,专门支持初创团队进行小批量打样、产品开发与检测试验,让他们在产品打磨、市场验证、团队建设等方面少走弯路。”上述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5月,共享工厂共服务超100家初创企业,累计助力出货超过30万台产品,链接超100家供应商。
从实验室里孕育的“种子”,到生产线上成长的“树苗”,再到整片产业森林,这样全面细致的培养体系在广东并非个例。成立于2015年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无人自主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目前累计创办、投资、孵化企业150余家,其中60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6月23日,东莞XbotPark机器人基地,记者弹奏LiberLive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
“我们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引入东莞,就是希望与东莞产业深度融合。”广智院副院长周晓晓告诉记者,广智院构建了全链条孵化培育机制,搭建了多层次投融资体系。“我们更青睐那些有明确的产业化规划的团队,我们希望团队已完成前期技术积累,同时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我们会利用我们的优势帮助企业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
“不论是团队搭建、架构设计,还是融资方面的协助,我们都是亲自帮他们‘下场干’”。周晓晓表示,原始技术如同“青苹果”,需要经过中试、产品验证等环节才能成为可上市的“红苹果”,而广智院的目标是培育出带动整个产业升级的“苹果树”。
近年来,广东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机器人产业孵化培育体系,形成“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今年以来,广东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推动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近期出台的《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11条“干货”政策措施,汇聚最优资源、最大力量,助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近年来,广东通过省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积极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项目,投资额超230亿元。
两小时产业“朋友圈”链式协同加速进化
最新发布的《2024年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万台,同比增长31.2%,占全国的40%以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广东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均居中国首位,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培育引进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机器人产业能够实现协同发展,发展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经理姚淇元告诉记者,目前,广东在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产业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深圳为例,拥有从半导体到互联网再到工业体系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可以快速响应我们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通常情况下,我们的供应链企业能够在两小时内完成拜访和回复,甚至我们楼上楼下就有相关联的企业。我们于2023年10月成立,如今已具备这样的能力、技术和产品成果,特别要感谢广东良好的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高效的供应链。”
2024年12月,众擎科技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新品PM01。这款机器人全身拥有24个自由度,腰部配备320度自由旋转电机,使其能够胜任大量“高难度”动作。今年2月,这款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吸引了全球市场的目光。
6月25日,深圳市的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PM01在展厅中央大步走。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势,广东机器人产业的活力密码藏在一条条紧密协作的产业链里。数据显示,在机器人领域,广东拥有整机、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商等全产业链,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中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
“大湾区机器人产业的特点就是‘硬强软不弱’。软件方面有华为、腾讯等巨头企业,完备的硬件产业链能提供源源不断的供应,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推动软硬件学科和产业的融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AIRS”)常务副院长董事长丁宁告诉记者,“深圳成立AIRS具有前瞻性。在国内,AI和机器人分属于偏软件和偏硬件的两个学科。我们的成立推动跨学科融合,两个学科的人员一起研究、互动和成长,建立共同的认知,目标是让未来的机器人既能工作又聪明。”
赋能千行百业机器人产业聚变成势
对机器人企业而言,谁抢占应用市场,便能赢得产业发展的先机。作为“世界工厂”的广东,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为机器人产业孕育了庞大的市场需求,更催生了遍地开花的应用场景。
“库卡机器人(广东)在2019年正式投产,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基地。我们建成广东首条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可24小时运转,平均30分钟下线一台机器人。”库卡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李政韬告诉记者,美的集团在2022年11月完成对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的全资收购,有力地推动工业机器人在本土的技术转化与落地。
李政韬指着大屏幕对记者介绍,“大家可以看到屏幕上我们的客户清单,在汽车制造、锂电和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以及一般工业制造、消费品、酒类等场景中,我们的工业机器人都有很不错的表现。”据了解,库卡机器人目前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比如在医疗行业,库卡就开发了药房机器人、医院智慧物流等。
6月27日,惠州市的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这款机器可以提升焊接轨迹的精度。
2024年,广东工业总产值突破20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4万家,约占全国1/7,稳居全国首位,广阔的应用市场和产业基础为机器人产业成长提供了沃土。
“水上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新兴赛道,前景广阔。得益于广东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我们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水下机器人相关产品已经得到了商业化应用的验证,销售额保持着每年300%以上的增长。”广东蓝潜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刚毅向记者介绍,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和应用场景息息相关,广东省拥有我国最长的海岸线,具备天然的海洋经济优势,水下机器人应用场景丰富多元。在海洋经济领域,大量场景可通过水下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作业,从而提升效率、优化性价比并取得良好经济效果。
6月24日,东莞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记者观看无人自主技术的相关机器设备。
不久前,广东发布了2025年广东省“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及案例(第一批),应用场景涵盖制造业、农业、林业、建筑、能源、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11个重点领域。如今,能造汽车、干家务、做手术、搭房子的机器人在不同场景里各显神通,广东造机器人正赋能千行百业。
“未来我们一定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共同在一个场景里工作,这变成机器人的常态,因此机器人生态一定是要大家一起去共建的。”众擎机器人战略经理朱宇翔对记者表示,正是广东持续涌现的产业需求,为众擎这样深耕创新的初创企业注入了蓬勃活力。
文|记者 莫谨榕 杭莹
图|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