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流传民间传说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4 16:51:00    

#河北身边事#​ #石家庄#​#井陉头条#​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井陉拉花的起源传说

井陉拉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起源传说有多个版本,反映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众精神:

1. 除暴安良说

宋末元初,井陉深山有山贼横行,百姓不堪其扰。某年春节,一群青年男女假扮花童、渔妇等角色,将兵器藏于花伞、彩扇、霸王鞭等道具中,佯装被劫入山寨,趁山贼寻欢作乐时里应外合,火烧山寨并解救百姓。此后每逢年节,人们便以舞蹈纪念这场胜利,道具与动作传承至今。

2. 逃荒“拉荒”谐音说

井陉地处太行山区,历史上战乱与灾荒频繁,百姓常携家带口逃荒(方言称“拉荒”)。逃荒途中,人们以歌舞乞讨或相互扶持,形成独特舞步,如“拧肩”“吸腿”等模仿山路跋涉的动作,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拉花”。


3. 牡丹移植纪念说

明代横涧村县令杨名举从洛阳带回牡丹种植,村民为纪念此事编创舞蹈,因牡丹需人力拉运,故称“拉花”。舞者装束多缀花卉,道具如花瓶象征平安,霸王鞭寓意武德。


二、五龙圣母传说

长岗村五龙圣母庙会 的起源与一则神话相关:

相传长岗村仇氏女子未婚而孕,诞下五条龙,被父母视为不祥,弃于山中。次年父母思念女儿,发现其存活后接回村中庆生,半年后龙母思子心切,村民又将其送回山中。

由此形成“接龙母”“送龙母”的仪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至九月二十九举办庙会,抬轿巡游、模拟旋风行进,象征龙母灵魂往返,成为兼具信仰与民俗舞蹈的独特活动。


三、邳彤祭典与药王信仰

南峪镇台头村的 邳神庙会 源于东汉名将邳彤的传说:

邳彤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精通医道,被后世尊为“药王”。宋徽宗时期受封,明末清初起,当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办六日庙会,抬神像巡游,融合拉花、社火、武术等表演,冀晋两地数万人参与,祈求消灾祛病、风调雨顺。


四、东岳祭典与古庙复兴

天长镇石桥头村的**东岳祭典**始于宋代,供奉东岳泰山神。传说黄飞虎(封神演义人物)执掌生死祸福,村民为祈福建庙。2005年,村民康国辉自费20万元修复宋代东岳庙,恢复“东岳大帝出巡”仪式,队伍绵延五村,含竹马、旱船、战鼓等表演,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遗。


五、桃林坪花脸社火与皇纲护驾

小作镇桃林坪村的 花脸社火 起源于明代:

相传当地曾发生激战,村民为纪念将士英勇,创编以脸谱和武打动作表现三国、水浒故事的社火。嘉靖年间因技艺精湛被封为“皇纲护卫队”,每年正月二十五赵庄岭庙会中押送皇纲(象征皇家赏赐),形成“颠杠”表演,再现古代皇家威仪。


六、烟火技艺的传奇

1. 南张井作火技艺

清康熙年间,南张井村先祖装哑赴山西偷师三年,学得烟火制作技艺。后代以“偷老杆”习俗纪念,其烟火表演曾是井陉元宵节压轴节目,尤以四丈八尺高的“老杆火”闻名,含“五马破曹”等复杂图案。


2. 罗庄打铁火

300年前,罗庄村尹氏先祖在山西铸锅作坊发现铁水溅射之美,返乡后创“棍舀棒打”技法,将熔化的铁水泼洒成火花,形成正月十九庙会的铁火表演,兼具危险性与艺术性。


七、历史战争与地名渊源

1. 秦皇古道与背水之战

井陉为太行八陉之一,韩信曾在此以“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古道上车辙至今留存。晚清刘光才亦在东天门抗击八国联军,战事频繁塑造了当地悲壮的文化性格。


2. 窦王墓村传说

隋末起义领袖窦建德战死后葬于该村,村名由此而来。清代仇氏迁入后传承酿醋技艺,“窦王墓醋”成为地方特色。


八、苍岩山桥楼殿与神话意象

苍岩山桥楼殿为三大悬空寺之一,建筑跨涧而建,传说灵感源自神话。82版《西游记》及游戏《黑神话:悟空》均取景于此,将现实景观与虚拟神话交融,延续了“东方秘境”的想象。


井陉县的传说体系融合了历史事件、自然崇拜、民生疾苦与艺术创造,既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韧性的缩影。这些故事通过非遗技艺、庙会仪式代代相传,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感恩今日头条平台分享正能量❤️❤️小编感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