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17:31:00
苏超开赛以来产生的“泼天流量”,正通过一张张门票,转化为可观的消费数据。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微信公众号“江苏调查”21日发布的文章显示,8月16日至17日,“苏超”第九轮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六座城市开赛,球场内座无虚席,球场外消费同样火热。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在赛事现场同步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苏超+”消费模式广受好评,超九成(95.9%)现场观众因观赛带动了门票之外的消费。
“苏超”已不仅仅是精彩的足球赛事,更成为撬动城市消费活力的强力引擎。
自5月10日揭幕以来,“苏超”迅速成为现象级赛事。8月17日晚,苏超南京队主场和盐城队的比赛吸引了60633名观众来到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观赛,再次创下“苏超”单场上座人数新纪录。8月16日至17日的“苏超”第九轮6场比赛,共有20余万人进入球场观赛,单轮场均现场观赛人数为34593人。统计数据显示,开赛至今,苏超的现场观赛总人数已经超过130万。
苏超“过夜经济”效应显现。调研显示,53.9%的外地观众自驾前往观赛,还有35.9%选择乘坐火车或大巴。不少人趁暑假带娃看比赛,顺便打卡特色美食、景点,31-45岁群体是观赛主力军,占比51.5%。除常州与客队镇江之间距离近,外地观众留宿率偏低外;其余5场比赛,有一半以上(50.9%)的外地观众选择留宿,近四成(38.4%)在主场城市停留24小时以上。
调研显示,结伴出行是主流,79.5%的观众为2人及以上同行。来自徐州的屈先生一家四口只抢到一张球票,自驾到无锡后分开行动,男士现场观赛,妻子带孩子游览灵山大佛、惠山古镇等景点。
一张小小的球票,不仅是进入赛场的通行证,更成为了撬动多元消费的“钥匙”。调研显示,九成以上(91.8%)观众知道景点免费、消费折扣等“苏超”优惠活动,其中近一半“非常了解”;近八成(79.0%)观众已经参与或计划参与相关活动。超九成(95.9%)观众产生了门票外的消费,六成以上(65.9%)观众表示本次行程支出超出预期。外地观众家庭整个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2000元区间。调研显示,94.1%的观众在外用餐,79.0%的观众购买文创产品,62.5%的观众存在娱乐等其他消费,进行酒店住宿、景点游览的观众分别占比21.0%和66.1%。
作为一个现象级赛事IP,苏超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
据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在促消费稳投资方面,报告指出,“苏超”前六轮比赛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刚放票就“秒光”,“一票难求”在“苏超”已成常态。购票过程中,不少市民和球迷反映,目前比赛购票采用抢票形式,存在抢票难、售票平台系统卡顿、功能不完善等情况。对此,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方8月21日宣布,启用全省统一购票平台,并对购票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即日起,市民和球迷观看8月30日(第十轮)及后续比赛的,统一通过该票务平台购票,购票方式由“抢票”调整优化为“预约+摇号”制。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业余生活包括文体娱乐、旅游休闲等方面的需求都在增长,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体育赛事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体育赛事活动增加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健康需求。
他认为,“苏超”的举办,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群众的体育参与度。苏超很多比赛一票难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优质赛事供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他认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加大文体娱产业方面的有效供给,包括供给的结构、供给的数量、质量和市场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