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7:27:00
上市十年首次亏损,一季报三费上涨明显,这是昆仑万维交给市场的成绩单。
4月29日,昆仑万维发布2025年一季报。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7.64亿元,同比增长46.07%;归母净利润为-7.69亿元,同比下降310.32%,增收不增利。
与一季报同样不算好看的,是昆仑万维惨烈的2024年年报。年报显示,2024年昆仑万维累计亏损15.95亿元,同比大降226.74%。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出现如此大幅亏损的情况下,昆仑万维仍在年报中表示,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均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上市十年,其曾经的主营业务游戏已经占比不到一成,近年来全力押注的AI业务何时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对此,风口财经多次拨打昆仑万维电话,均为忙线状态。
昆仑万维将亏损归咎于研发投入与投资损失,2024全年研发费用拉升到了1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59.5%。
另一方面,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报告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8.25亿元(上年为收益12.83亿元),资产减值损失3.21亿元(上年0.048亿元),使得财务成本大增。
昆仑万维大力践行“All in AGI与AIGC”发展战略,AI行业研发投入高也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它算得上国内AI动作最快的公司之一。自2023年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昆仑万维就押注“All in AGI和AIGC”的核心战略,并将其作为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在2023年4月就已经发布大模型“天工”。
按照年报说法,昆仑万维的AI业务发展得还不错,交出了多个全球第一的成绩单:AI音乐大模型达到行业SOTA(State of The Art,当前最佳水平),位居全球第一。 公司开源的Skywork R1V多模态思维链推理模型达到开源SOTA,位列全球同类型开源模型第一。公司旗下的大模型学习强化Skywork-Reward奖励模型亦达到全球第一。
转化方面,AI 社交报告期内单月最高收入突破 100 万美元。截至 2025 年 3 月底,AI 音乐年化流水收入 ARR 达到约 1200 万美金(月流水收入约 100 万美金),短剧平台 Dramawave 年化流水收入 ARR 达到约 1.2 亿美金(月流水收入约 1000 万美金)。
然而从业务构成来看,AI软件技术业务带来的收入少得可怜,只占0.68%,即使加上短剧平台也只有3.64%。扛起营收大旗的是营收占比37.89%的广告业务、占比23.43%的Opera业务以及占比19.13%的海外社交网络业务。相比之下,游戏业务营收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43.79%降到了7.85%,不足一成。从总体业务来看,投资者如果对其不熟悉,已经很难搞懂这家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AI软件技术业务只占0.68%。
花钱的地方还有市场推广,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昆仑万维销售费用为23.04亿元,同比增长42.23%,主要是由于AI业务持续发展,相应的市场推广费及充值渠道手续费增加。
只是大模型牌桌上不乏有钱人,烧钱之路目前来看任重道远。
昆仑万维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拓宽边界的历程。自从上市以来,昆仑万维就开启了自己的投资征程。企查查数据显示,昆仑万维对外投资企业有20余家,对外投资(间接)多达3468家。
周亚辉曾在自己的投资笔记中感慨:“其实自己85%的时间是做业务,只有15%的时间做投资,只不过投资运气好,大家可能就觉得我是搞投资的。”大量的投资确实让昆仑万维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规模翻倍,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17.8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8.5亿元。
2016年至2023年,昆仑万维分别实现投资收益4.93亿元、4.44亿元、6.84亿元、6.52亿元、39.24亿元、16.65亿、1.41亿元、2.55亿元,分别占当期利润的93%、44%、68%、50.3%、77.8%、107.6%、12.2%、20.3%。可以看出,进入2022年后,昆仑万维的投资业务开始成为拖累因素。
2016年至2023年昆仑万维投资收益占当期利润的比重。
昆仑万维还有一颗“隐雷”,年报显示,2024年其商誉已经达到51.58亿。2020年,昆仑万维的商誉由15.35亿元翻倍增长至38.12亿元,2021年降低至37.81亿元后,2022年又增长至39.34亿元,2023年更是达到了53.25亿。这些商誉大多来自昆仑万维早年收购的海外社交及电商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盈利能力削弱,商誉减值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要风险点。
“昆仑万维商誉占比过高,隐患重重。”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表示,“减值风险方面,源于高溢价收购,被收购公司业绩下滑易触发减值,冲击净利润;业绩波动上,公司已亏损,商誉潜在减值放大盈利不确定性,或致亏损加剧。财务失衡表现为占营收比高使资产结构偏重,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限制偿债与再融资。战略受限体现在为防减值,业务调整等趋于保守,阻碍长期战略推进。信心冲击则是引发投资者担忧,在主业弱、新业务不稳时,加剧股价波动,影响市场形象与融资。”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谢文倩)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