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7只麋鹿跨越千里安家塞北 它们如何适应当地环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4:27:00    

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曾因环境变化、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在野外灭绝。2021年9月,27只来自北京和江苏的麋鹿放归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年多时间里,麋鹿种群壮大,4月以来又进入集中产仔期。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纬度最北、气温最低、海拔最高的麋鹿保护地。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因为它们的头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而尾巴像驴。其中角的形状很独特,前杈分小杈,后杈平直如同宝剑一样,很是威武。

2021年9月,27只麋鹿从北京和江苏不远千里来到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有9只雄鹿,18只雌鹿。现在,这群麋鹿已壮大至64只。

大青山麋鹿毛更厚 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这里的生长环境,和麋鹿的家乡从气候、海拔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麋鹿来到这里后,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

在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麋鹿生活的整个区域平均海拔有1100米,占地面积约1万亩。有草地、林地,还有流淌的小溪,麋鹿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像这一片湖泊就成了麋鹿常来的地方。

这里的气温最低时有零下30摄氏度,所以为了应对更加寒冷的气候,麋鹿身体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这里的麋鹿身上的毛比其他地方的麋鹿毛要更厚一些,工作人员介绍,这就好像穿上了更暖和的羽绒服一样。

为了了解麋鹿的行动轨迹,研究它们的习性,工作人员在麋鹿的脖子上佩戴了北斗项圈,不过这些项圈不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记者获悉,从2021年至2024年,麋鹿的活动范围在逐年增大,证明它们对这里也是越来越熟悉。

科学监护 麋鹿种群不断壮大

工作人员会采集麋鹿新鲜的粪便,定期对麋鹿粪便进行DNA检测化验,来分析麋鹿的食物组成,检测麋鹿是否有寄生虫,以及DNA检测用于判断麋鹿种群的生物多样性。

正是有了这些科学监护,让这里的麋鹿从最初的27只增加至64只,其中有12只是今年刚出生的麋鹿宝宝。接下来,巡护人员将通过引流的方式,将它们现有的1万亩生活区域扩大至全保护区。

从长江湿地到内蒙古大青山麓,我们不仅见证着麋鹿种群的回归,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麋鹿塞北安家 环境适应性显著提升

跨越千里来到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7只麋鹿中,22只来自北京,5只来自江苏。为了帮助这些原本生活在平原地区的麋鹿适应当地环境,保护区做了细致工作。

在呼和浩特市白石头沟实验林场管辖的召歌沟,二十多只麋鹿正在悠闲觅食。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收集麋鹿的新鲜粪便,像这样的收集工作,每个季度要进行3次,目的就是通过粪便来判断麋鹿的身体适宜情况。

采集好的粪便会被送往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和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实验室。多年来,科研人员通过不断检测、化验发现,麋鹿可以调整自身肠道微生物的菌群,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除了自身存在较好的适应性,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丰富的生态系统,也让麋鹿能够在此安家。据统计,保护区内共有130种植物,平均植被盖度达82%,这给麋鹿提供了丰富的觅食栖息环境。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大青山里麋鹿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像禾本科中的芦苇、羊草、狗尾草,豆科的苜蓿草,杨树、柳树、榆树的树叶。麋鹿一天大约要吃鲜草20公斤到30公斤。

不过,从平原地区来到内蒙古的保护区后,麋鹿还需要适应这里冬天的寒冷气候。对此,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做了充足的准备。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麋鹿来到这里后,通过增加自己毛的长度和密度来抵御寒冷。

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王建和:我们为麋鹿建造了冬季的防风棚,提供了越冬食物,进行了基因优势互补,这次北京和江苏两地麋鹿种群在大青山地区混群交流,增加了麋鹿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抗病能力和环境适应性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魏韫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