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回迁房里的新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07:31: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阅读提示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棚改项目,望坛项目自2016年7月启动征收工作,历时8年、涉及5个社区、惠及5700余户居民。

“几曾憧憬梦望坛,政企合力把梦圆。八年艰辛谈何易,告别棚户尽开颜。”近日,“春染望坛焕新颜,永外有我续嘉年”北京市东城区永外街道第二届望坛回迁庆典盛大开启。在望坛老街坊们饱含深情的朗诵中,一首《桑榆晚晴福满园》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望坛新图景,充分展现了回迁后望坛居民生活的喜人变化。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棚改项目,望坛项目自2016年7月启动征收工作,历时8年、涉及5个社区、惠及5700余户居民。去年年底,随着最后一批老街坊重回家园,街坊邻里欢聚重逢,望坛回迁安置工作圆满收官,“家家小美满,望坛大团圆”的美好愿景,正化作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新居室暖生春

“生活真是越来越好,现在想起来‘回家’那天,还像做梦一样。”从去年5月望坛第二批回迁到现在已将近一年,陈阿姨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小区里走上两圈。春天看海棠、玉兰开满枝头,夏天在小广场的树荫下和老邻居们唠唠家常,秋天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大扫除,守护新家园的环境,冬天窝在温暖的新房里,有家人在身边,温馨又踏实。

拆迁前,陈阿姨全家四代人挤在20世纪60年代由碎砖及土坯改建而成的大杂院里,一直没有上下水,吃水都要去远处挑。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院的居民们集资装了上水管,但水压小,洗不了衣服,洗澡更是奢望。“房子冬天冷、夏天热,雨季四处漏雨,几十年就这么熬过来了。听说要拆迁改造,我们全家人都盼着。”回想起拆迁前的不易岁月,陈阿姨很是感慨。

如今,推开新家的门,窗明几净,小区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公交站、地铁站、学校、超市,足以满足日常需求。在庆典现场,陈阿姨握着老姐妹的手激动地说:“你看这小区,花红柳绿、设施齐全,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有街道社区的辛苦付出。咱们老街坊更要齐心协力,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牢牢守好,让日子越过越甜。”

延续邻里情谊

左先生一家拆迁时,女儿还在上小学,转眼间,小姑娘已经长大成人,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

“以前住在15平方米的小屋里,街坊邻里推门就见,谁家换煤气、修水管,大家都会搭把手,我们家也受过很多关照,这份情谊她很小就记在心里。”谈及女儿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热爱,左先生的眼中满是骄傲。上大学后,小左主动成为社区的一名青年志愿者,一有空就来社区报到。尽管尚未回迁,社区组织的居民活动和志愿服务时常都有她的身影。

去年回迁后,小左的“志愿日程”愈发充实,志愿岗值守、周末大扫除、节假日慰问高龄老人,只要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她都会积极报名参与。她说:“给大家讲讲‘永外有我’的故事,也希望有更多人能一起把这份邻里情延续下去。”

从破旧平房到干净整洁的新楼房,望坛老街坊们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多年间守望相助的邻里情谊却从未随岁月流逝而褪色。年轻一代的望坛人在社区播种青春担当、贡献青春力量,用点滴用心守护,续写着望坛特有的温情。

电梯载起新生活

春光明媚,在活动上碰见一同搬回来的老朋友,郭师傅眼尾皱纹里盛满笑意。“现在上下楼可方便多了,电梯又敞亮又稳当,不管住在几层都不是事儿。”

提起电梯,郭师傅深有感触。拆迁前,郭师傅一家住在一栋没有电梯的老旧简易楼里,他和老伴膝盖都不好,住的楼层又高,每次买菜回来提着菜篮子,都要在楼梯上歇好几回,小外孙出生后,女儿抱着孩子上下楼更是不方便。得知望坛棚改项目开始选房了,郭师傅第一时间打听:“新房子都有电梯吗?”当确认新房每单元都有电梯时,郭师傅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现在,郭师傅再也不用为下楼发愁了。闲暇时候,郭师傅总会下楼和街坊邻居们在树荫里下下棋、聊聊家常。“出行的问题解决了,生活的质量也提高了,我打心底里高兴!去医院体检,医生都说我的身体好了不少。”小小的电梯轿厢,载起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望坛回迁两周年庆典不仅是邻里团圆的盛会,更是回迁幸福生活的缩影。从“盼新居”到“享新居”,住有所居、居有所乐是望坛民生工程对家园美好期望的郑重回应,望坛老街坊们的幸福故事还在继续谱写,成为城市更新最温暖的民生答卷。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