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1:48:00
【来源:健康报】
评论
据媒体报道,在不少婴幼儿用品销售平台上,一些商家宣称学步鞋、机能鞋等儿童鞋类产品有“预防扁平足”“改善走路姿势”等功能,甚至为其贴上“医学干预”的标签。对于缺乏专业判断的家长来说,这些说法可能误导其对婴幼儿健康发育的认知。
婴幼儿在学步阶段足弓尚未形成、步态不稳,是生理发育的正常过程,无需特殊干预。目前,并无权威医学证据表明学步鞋能够有效矫正步态、促进足弓发育。相反,有专业意见指出,结构过硬、支撑过强的鞋类产品可能妨碍足部肌肉、韧带和骨骼的自然发育。不过,专业的医学声音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触达消费者,反倒是商家打着科普幌子的“花式营销”先一步抓住家长们的注意力。
这一现象在时下愈演愈烈。近年来,功能化儿童饮用水、“婴儿专研”护肤品等商品层出不穷。商家营销时往往用医学语言进行推广,但缺乏医学证据;打出健康口号,却服务于商业转化。这类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把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转化为对“功能性产品”的依赖,引发不必要的育儿焦虑。
此类现象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专业、权威声音的缺位。在健康信息传播高度依赖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和电商推荐的当下,专业机构如果不主动发声,很容易让假科普、真营销钻了空子。专业科普不能总是事后补位,而是应该成为育儿生活中可信、可用的“第一建议”。
行业监管也应及时跟进。尽管学步鞋属于儿童用品范畴,但当其宣传涉及“预防”“矫正”“改善骨骼”等术语时,已触及广告法和医疗器械管理的边界。对含有医疗暗示的产品宣传,相关部门应加强审核、警示和干预。平台也应负起责任,不能让“销量”“流量”遮蔽潜在风险。
在数字传播环境中,医学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积极进行健康科普、引导行为、澄清误区,这涉及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公共信任的建立和科学精神的维护。医疗机构、学术团体、监管部门与传播平台应协同发力,拓宽科学知识的传播之路,让权威知识“走”到消费者身边、进入万千家庭。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