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岛为家 乐守天涯(强军路上·探访边关一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5:44:00    

本报记者 李龙伊

图①:战士们正在宣誓。 图②:新上岛的战士们种下抗风桐。

图③:战士们开展训练。 图④:战士们在岛上巡逻。 本版图片均为雷辙摄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随着《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旋律响起,“三沙一号”补给船缓缓停靠在海南三沙永兴岛码头。

晨光里,云朵被朝阳染成金色,海面泛起的粼粼波光,像一颗颗珍珠在水面跃动。三沙市政府大楼广场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武警南海第一哨”标牌熠熠生辉、神圣庄严。

时间回溯到2013年8月,根据上级指令,武警海南总队某机动中队官兵正式登上永兴岛,担负岛上警卫勤务及武装巡逻、抗风抢险、处置突发事件等任务。

10多年来,在这个海天相接的小岛上,中队一茬茬官兵以岛为家、乐守天涯,艰苦创业、逐梦海疆,认真履行“三沙哨兵”的职责使命,用忠诚和担当守护祖国“南大门”。

“中队官兵要像抗风桐一样,扎根生长、坚韧不拔”

翻开中队一名老班长的笔记本,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把理想的种子深埋于现实的土壤,用汗水去浇灌,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中队就是如此,要扎下根来长成大树,靠的是日积月累、攻坚克难的坚韧与执着。”一级上士凌雄雄感慨。作为中队第一批踏上永兴岛执勤的战士之一,对于那段边训练边建设的艰难“创业”经历,凌雄雄记忆犹新。

那时,他们住在两间空置的毛坯房里。没有床,官兵们席地而睡;没有桌椅板凳,便坐在地上看新闻、开班务会;墙没有粉刷,就自己当粉刷匠……每次干完活想洗个澡,水管流出的是黄色的井水,散发着咸腥的味道。

岁月流转,如今,中队官兵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走进营房,只见宿舍、洗漱间明亮整洁,多功能活动室里学习桌、朗读亭、乐器等一应俱全……“看到中队建设得越来越好,就一个感觉——自豪!”凌雄雄说。

永兴岛上,一种名为抗风桐的植物,生长得格外茂密,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由于岛上多是白沙滩、石头,环境不适宜植物生长。上岛之初,每名官兵休假归来,都会带一袋土,并尝试在土里种一些植物。营房附近的抗风桐,便是大家最满意的“作品”。

作为一座以“风岛”著称的岛屿,永兴岛年均超过200天被6级以上大风侵袭,刮台风更是“家常便饭”。每次台风过后,岛上都有不少树木遭到破坏,唯有抗风桐傲然挺立。

“抗风桐生命力极其顽强,哪怕是一根断了的树枝,落在地上便又能生根发芽。”指导员吴家翔表示,“中队官兵要像抗风桐一样,扎根生长、坚韧不拔,不断在磨炼中成长。”

永兴岛,确实是历练人的好地方。环境上,远离陆地、海洋环绕,物资匮乏、人烟稀少;气候上,时而烈日如火,时而狂风如刀。

三沙市一名干部说:“在永兴岛,高湿、高盐、高温、高辐射的‘四高’气候,让坚守成为一种奉献。”

“严酷条件下,执勤是对意志力和责任心的考验。”二级上士金仕勇介绍,上哨没几天,脸和手就被晒得红肿掉皮;站岗时,阳光长时间直射,刺得眼睛生疼;中午地面温度高到恨不得能烫熟鸡蛋,站久了鞋底会散出一股焦煳味;脱下衣服把汗水拧干,上面会留下一块块盐渍。

尽管这般艰苦,战士们执勤时仍然站得笔直,拿出最佳状态执行任务,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青春汇入时代的洪流,梦想与祖国同频共振。‘三沙哨兵’站在‘武警南海第一哨’,代表的是祖国的形象,任务光荣。我们一定把哨位守好,把祖国利益维护好。”中士郭宇说。

“脚下的战位是国土,头顶的国旗是信仰”

清晨,三沙市民早早地在广场上集合,等待观看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

“齐步走!”随着嘹亮的口令,3名旗手踏着整齐的步伐,护卫国旗走到旗台下。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下士农振峰的目光紧紧追随着五星红旗,直至五星红旗升至最高处。

望着猎猎招展的五星红旗,农振峰眼含热泪:“每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都代表着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对国家的无尽忠诚!”

升旗中的两个数字,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永兴岛上的国旗杆高19.46米,寓意着1946年中国收复永兴岛的历史时刻;升旗时间定在早上7时24分,代表着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成立大会召开的日子。

中队国旗陈列室内,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整齐排列。官兵们介绍,迄今已有数百面五星红旗在永兴岛庄严升起。他们专门制作了“国旗档案”,记录下每一面国旗的信息。

翻开“国旗档案”,首页便是第一面国旗的信息——升旗时间:2013年9月16日,旗手姓名:赵凯龙。

赵凯龙的名字,采访中被战士们多次提及,大家对他交口称赞。从军16年,赵凯龙是首批登岛执勤的官兵之一,也是中队第一任升旗手,曾4次立下个人三等功,政治和军事都过硬,为官兵树立了榜样。

回忆起首次上岛执行升旗任务的情景,赵凯龙感慨万千。为了练好升旗,他和战友在脚上绑沙袋练正步,脚踝套上弹力带练定位,用自制哑铃练“甩旗”动作,每天合练数十次……最终,他们的首次升旗实现了“国歌响国旗升,国歌毕国旗到”,圆满完成任务,赢得现场干部群众的热烈掌声。

“脚下的战位是国土,头顶的国旗是信仰。”中士李高铖深情地说,“在永兴岛升起五星红旗,是中队官兵最为珍视的任务之一。在大家眼中,岛上的国旗和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一样,都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李高铖略带遗憾地表示,自己也想当一次旗手,但因为身高限制一直未能如愿。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班长。每当发现有符合各项要求的“好苗子”,李高铖都会高兴地把他们推荐为升旗人选。

“其实,这也是在帮自己‘圆梦’。”看到自己带出来的战士,一次次庄严地完成升旗任务,李高铖露出欣慰的笑容,“国旗一次次升起,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就这样接续传递。”

“‘忠诚’二字的含义,一茬茬官兵用行动诠释”

中队营房楼下,有一块数十公斤重的珊瑚石,石上镌刻的“忠诚”二字格外醒目。

“当年,第一批上岛的老班长和战友们费尽周折,从海边抱回了这块石头,在上面刻下‘忠诚’两个大字,以此鼓舞斗志。”中队长梁凡溢说,“现在,这块忠诚石已经成为中队精神的象征。‘忠诚’二字的含义,一茬茬官兵用行动诠释。”

2013年,官兵上岛不久,强台风“蝴蝶”登陆西沙,数十艘渔船遭遇险情。晚上10点多,中队值班室接到电话:“两名船员被困海上,请派人协助救援。”

接到任务后,官兵们立即登上冲锋舟出海救援。海浪狠狠地拍打在他们身上,剧烈摇晃的冲锋舟随时可能翻船。他们紧握把手,顶着狂风暴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成功将受伤船员送至医院。

“武警官兵好样的!”官兵们用行动擦亮忠诚底色,令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正是这次任务,让大家认识到,驻守海岛,也要不断提升军事素质,在关键时刻才能拉得出、顶得上。

虽然训练场地受限、设施不足,但官兵们训练热情很高:烈日暴晒下,匍匐在沙滩上摸爬滚打;负重15公斤,在松软的沙滩上武装越野;在海边开展擒拿格斗训练,身上经常被岩石、珊瑚礁划出一道道伤口。大家相互促进、比拼赶超,不达优秀不罢休。

为什么干劲这么足?谈到原因,官兵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关键词——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体现在,无论是比武考核、日常任务还是工作生活,干部班长骨干永远干在前面,战友们都是团结一心、互帮互助。”中士秦辉国表示。

上等兵刘兵尧想起,今年自己第一次在岛上过年,望着漫天繁星,听着远处的欢声笑语,涌起思乡之情时,排长卢炫谷走到岗哨前对他说:“去吃年夜饭,这班岗我替你站。”

司务长张宇鹏记得,一次生病时,战友们分头行动,给他准备健康餐,帮他晾晒被子,即便很热也不把空调温度调太低,在大家的照顾下自己很快康复……

对于官兵们来说,三沙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中队就是他们的家。大家希望三沙越来越好,也都想为中队多作贡献。

周末傍晚,休息时间,列兵张家详来到灯塔下,借着晚霞的光辉,给家人拨通了视频通话,谈到在岛上的训练和生活,谈到连队家一般的温暖,也谈到未来的奋斗目标。

“在部队里好好干,听组织的话”“要替祖国站好岗”……听着家人对自己的叮嘱,张家详轻轻点了点头。

太阳落下海平面时,海面泛起金色的涟漪,这画面像油画一样绚丽。此刻,“武警南海第一哨”亮起温暖的灯光,永兴岛主干道熙熙攘攘,沙滩夜市烟火气渐浓。

“这份和平安宁,我们会拼尽全力去守护。”望着这场景,张家详对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者手记

青春该有的模样

三沙永兴岛,雪白的浪花在岸边轻盈起舞,海鸥在湛蓝天空中自由翱翔,瑰丽的晚霞像锦缎铺展天边。然而,在这如画的风景中,最触动我的,莫过于那一抹鲜艳的国旗红,和那为国守岛的迷彩绿。

在与官兵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认真完成执勤、升旗等任务,在平凡战位上诠释忠诚担当;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只为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顶得上;在生活中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把中队当成自己的家……许多战士都是00后,在学校时他们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但穿上军装,就成为保卫祖国的忠诚卫士。透过一张张稚嫩却坚毅的脸庞,我看到了青春该有的模样。

几天的采访,让我对高湿、高盐、高温、高辐射有了切身的感受。天气炎热,稍一活动便会大汗淋漓,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顶着烈日采访、拍摄,裸露在阳光下的皮肤晒得生疼。想到官兵们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在这座小岛,克服严苛自然环境的影响,战胜随时可能出现的灾害,忍耐孤悬海上的单调生活,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离开永兴岛前,我再次走过他们的战位。巡逻的战士在漫漫银滩上留下坚定足迹,他们朝我挥挥手,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站岗的战士在哨位岿然伫立,目光炯炯、士气昂扬,身影在斜阳下显得格外高大。这群朴素的武警官兵们,用青春和热血忠诚守护在海天之间,保卫着身后的万家灯火、国泰民安,他们的精神令人动容。

补给船的汽笛声响起,渐渐驶离海岸。站在甲板上,向永兴岛的方向望去,我看到晴朗的天、蔚蓝的海,还有官兵们清澈的爱。这份爱,是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 06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