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6:1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余雯雯 通讯员 董雄 姜宪伟 沈国英
如果江南山水间的村庄集结亮相,你期待它们show出什么?
今年,南湖村show来啦!它是由潮新闻携手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嘉兴市南湖区史志研究室,共同打造的人文地理志品牌。
我们将带你寻访走读分布在嘉兴市南湖区各地的20个著名村落,以保护、传承、弘扬、对话为主题,挖掘南湖区域内的乡村文脉,讲好典型村落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展现南湖区面貌,特别是在乡村文化建设、文脉赓续上的先进做法以及思考,充分激发南湖人的乡情,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鲜活的样本,有着独特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普光村。
余新镇东首,河港交错处,坐落着一座白墙红顶、气势恢弘的古寺,名为普光寺。寺内香火绵延,至今已一千余年,屡经兴废、数度重建,饱经历史风霜。
相传,元末还是平民的朱元璋经过普光寺,寺内佛像散发出金光,寺院住持说,朱元璋有帝王之像,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洪武初年朝廷赐匾,名“普光寺”。
山门前灰色石河埠两侧还保存有三棵古银杏树,栽种于明朝初年,已有621年树龄,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守护穿越千年的乡愁与记忆。
古寺所在的村庄,便是普光村,“口朝东方底坐西,普光古寺在中央”,这个因普光寺而得名的村落依水而建,地形犹如一个葫芦瓶,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水村共融”的生态画卷,也造就了当地别样的古桥文化。
普光寺旁,一座距今约400年历史的古桥横跨普光寺港,名为“六龙桥”。该桥始建于明清时期,嘉兴、康熙、崇祯年间修的三部《嘉兴县志》,记载了普光村所在的永丰都(乡)桥梁,其中都有懒龙桥。又,六龙桥旁有一户至今仍有名望的陆姓人家,是清同治年间为避战乱,由东栅迁徙而来。疑从同治年间以后,村名把懒龙桥叫成谐音陆龙桥,写成文字时,又把“陆龙桥”“六龙桥”随意混写,后来为图方便,大多写成“六龙桥”。
还有传言,“六龙”古时是太阳的意思,象征古代的帝王。据说普光寺港当年还是寺院的放生河,香火兴旺、八方信众络绎不绝,为便利人们进香拜佛,寺院便捐资募款在河港上建桥普济众生。如此命名,是为了说明皇帝曾到过这里,这也让寺庙更为声名远扬。
距寺庙稍远一些的地方,还有一座大成古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距今有150多年历史。桥系三孔无栏梁式石板桥,东西座向,原有石阶现用水泥抹平,两侧新安有铁护栏。南北侧桥首有“重建大成桥”额,但不见桥联,桥额旁镌有“同治十二年”字样,可见该桥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座桥也是过去普光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一桥横波,禅寺钟鸣,沙陆港的河水翻开流淌古今的诗篇,郁郁葱葱的银杏静静伫立,在树影婆娑间留下岁月的印痕。
千年后的今天,古时祈福纳祥的香客已成为历史的剪影,重建后的普光寺却依然保留着嘉兴古刹昔日的风采神韵,禅修养身、书画沙龙、国学夏令营、缘慈公益讲座等活动接连举办,为寺庙带来新的人气。
在普光寺的对面,是一幢960平方米的建筑,这里是普光村五星级文化礼堂,于2017年建成,如今已成为村民的身之所憩、心之所寄。闲暇时刻,村民们喜欢到那里排练舞蹈,打打球,每逢喜事还在里面办庆典,多彩的文体生活推动村民幸福生活升级,缓缓铺就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沿着文化礼堂大门往东走,便能看到一个独门独院的省级乡村博物馆,展区里面展示着200余件南湖区域特有的古农具、古家具,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这小小一方天地,便是浓缩普光村村民旧时记忆的农耕记忆馆。
过去普光村是纯农业村,村民历来以种植粮食为主业,一度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模式陈旧等问题陷入贫困。1984年1月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庄从过去单一种植水稻向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发展局面。
2017年普光村以“建设新农村,不能富了生活,穷了文化”为目的,建起农耕记忆馆,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划分宴请区、童趣区、灶间区、农耕区等区域,延续古老农耕文化,也唤醒悠悠乡愁,让更多人重回带着泥土芬芳的时光,看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趋势下,普光村从纯农业村到现代乡村的蝶变。
如今,普光村走出了一条“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富美”的共同富裕新路径。自2023年普光村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以来,村内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蜗牛养殖、葡萄种植等特色产业也逐渐壮大,以新型集体经济铺就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