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7:56:00
江苏省南通市先锋小学组织学生到当地洲际绿博园参观学习,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记者严冰)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通过实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目前,全国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100余种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最新结果显示,中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505.9万只,为迄今全国范围内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
近年来,中国扎实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境)保护修复和监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旗舰动物保护,组织实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野外保护、收容救护、人工繁育、放归自然等抢救性保护项目。持续开展50种极度濒危野生植物和10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组织实施近40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同时,不断加大候鸟保护力度,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发挥各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多环节、全链条打击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行为。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了13个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有效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全覆盖监测体系,野生东北虎超70只,野生东北豹超80只;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武夷林蛙、武夷山卷柏等一批新物种。自设立以来,国家植物园新增收集活植物5000余号、280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0种、珍稀濒危植物65种。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记者施芳)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22日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
新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其中物种148341个,种下单元14376个。较2024版,新增6857个物种和496个种下单元。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填补了这两个动物类群的空白。
2018年至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总下载量超20TB,在线物种页面访问量超2000万次。2025版名录实现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互通互补,进一步推动国际科学数据合作。(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