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河南省南召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08:55:28    

南召县位于伏牛山腹地,南阳盆地北缘,东邻方城,南接南阳市卧龙区、西临内乡,北靠鲁山、嵩县,自古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之称。是“中国辛夷之乡”、“中国玉兰之乡”、“中国柞蚕之乡”。南召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名县、中国重质碳酸钙产业基地县、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历史沿革

夏,县境属豫州。

商,仍属豫州,为谢国封地。

西周,周宣王时申伯封于谢,建立申国,县境属申国。

春秋,楚文王灭申,境属楚国。战国后期曾一度归韩。

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韩拔宛,县境遂属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

西汉,仍置雉县,属南阳郡,兼有郦、西鄂、博望地。为分封子弟、功臣,曾在今黄鸭河流域城关镇一带析置房阳(一作黄洋)侯国。东汉,仍置雉县,属南阳郡。

三国属魏,仍置雉县,属南阳郡。

西晋,置雉县,属南阳国。刘宋,省雉县。

南北朝,魏置北雉、武川县,属北洧(清)郡;西魏又置向城县,属雉阳郡。

隋,开皇初废雉阳郡及北雉县,以武川置蒙州,辖向城;仁寿中改蒙州为淯州,县境分属武川、向城二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清州为清阳郡,辖武川、向城、方城三县,县境分属武川、向城两县。

唐,武德初废武川县。县境设向城县。武德三年(620年),以向城置清州,并置云阳县,县境分属向城、云阳二县。武德八年(625年),废清州及云阳县,县境为向城县,属北澧州。贞观六年(632年),废北澧州。向城县属邓州。圣历元年(698年),改向城县为武清县。神龙元年(705年),县境复名向城县,属邓州南阳郡。

五代,仍置向城县;周显德三年(956年)废向城县,并入临濑县。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省县,县境分入南阳、方城二县。金及元均未设县,南阳府在此设三鸦巡检司。

明初,置鸦路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南阳县北境复置县,因地有南召店而名南召县,属南阳府。

清,由于县境人口稀少,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废南召县。并入南阳县,仍置三鸦巡检司。雍正六年(1728年),移南阳府通判驻南召城,迁巡检司于李青店;十二年(1734年),复置南召县,属南阳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承袭晚清旧制。民国2年,南阳府废,南召县属豫南道,翌年改属汝阳道。民国4年,析南召县西境置李青县,县治李青店,东境仍称南召县,历半年,复并为南召一县。民国16年,废汝阳道,南召县直属河南省。民国21年,南召县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11月3日,南召县获得解放。11月3日,在云阳镇成立南召县人民政府。11月17日,县政府由云阳镇迁至李青店,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79年,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南召县属之。

行政区划

1947年11月4日南召解放,11日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维新镇更名云阳镇。全县划分云阳、留山、李青店、马市坪、钟店、刘村、皇路店7个区和云阳1镇[此时南河店、黑石寨、三岔口、曹店属南阳(北)县]。1949年3月,曹店、黑石寨复归南召。  

1949年,行政区划为云阳、留山、李青店、马市坪、钟店、刘村、皇路店7区及云阳、李青店2镇,辖119乡。

1951年1月,县城李青店镇更名城关镇,属李青店区。7月,南阳县西北的南河店区42乡划归南召县,成立南河店区。8月,增设白土岗、曹店2区。至此,全县计有李青店、刘村、皇路店、云阳、留山、马市坪、钟店、白土岗、曹店、南河店10区,辖城关、云阳2镇、167个乡。

1953年,城关、云阳2镇归县人民政府直辖,全县行政区划计有10区、2镇,下辖167个乡。

1955年11月,撤区划乡,全县成立李青店、云阳、留山、小店、朱庄、铁牛庙、曹店、石门、皇路店、王庄、三岔口、双庙、南河店、刘村、钟店、柴岗、董店、罗坪、乔端、高峰庵、四棵树、城关29个中心乡。

1956年12月,撤销中心乡,恢复皇路店、南河店、刘村、曹店、云阳、留山、马市坪、板山坪8区,区下设79个乡,县政府直辖草庙、罗坪、崔庄、董店、白土岗、青山崖6个乡及城关镇。

1957年,全县8区86个乡(其中7个县辖乡镇),乡下成立201个高级社。

1958年1月30日,成立乔端区。4月1日,撤区划乡,以1955年成立的中心乡为基础,根据群众习惯、经济区域、山脉河流和便于领导、加强山区工作的原则,打破区界,全县86个小乡合为28个大乡和城关1镇,下辖223个高级社。其具体区划为:皇路店、尹店、任营3乡合为皇路店乡,王庄、磨屋、岗头3乡合为王庄乡;石门、黑石寨、石人坡、黑龙4乡合为石门乡;刘村、河南、寨凹、前湾、罗汉5乡合为刘村乡;柴岗、大王、史庄3乡合为柴岗乡;曹店、东抬头、西抬头、一峰4乡合为曹店乡;太山庙、石门沟、拐角铺3乡合为太山庙乡;云阳、北召店、南召店_、朱坪、山头、西坪6乡合为云阳乡;郭庄、皇后、王村、铁牛4乡合为郭庄乡;演艺山、花园2乡合为演艺山乡;小店、川店、郑庄、朱庄4乡合为小店乡;留山、潘寨、下官庄、上官庄4乡合为留山乡;南河店、城口湾、龙泉寺、曾坪、郭营、漆树园6乡合为南河店乡;疙瘩坡、高峰庵、四棵树3乡合为疙瘩坡乡;三岔口、王营2乡合为三岔口乡;双庙、花子岭、余坪、贺庄4乡合为双庙乡;板山坪、胡柱、独木桥3乡合为板山坪乡;钟店、漆树沟、小街3乡合为钟店乡;洞街、瓦房庄2乡合为洞街乡;马市坪、白庄、石窑、傲坪4乡合为马市坪乡;乔端、水晶河、河口、扒地4乡合为乔端乡;转脚石、杨盘、焦园3乡合为转脚石乡;草庙、周湾2乡合为草庙乡。县政府依旧直辖青山崖、董店、崔庄、罗坪、白土岗5乡和城关镇。

1958年8月中旬,全县掀起人民公社化高潮。到8月下旬,在原来29个乡镇)、223个高级社的基础上,建立29个人民公社。秋,调整为城关、刘村、留山、白土岗、太山庙、小店、皇路店、南河店、云阳、板山坪、乔端、马市坪、四棵树、崔庄14个人民公社,下辖201个生产大队、1233个生产队。

1961年11月,对全县规模过大的14个人民公社(含城关镇)调整为云阳、李青店、小店、皇路店、南河店、马市坪、板山坪7区和城关1镇,下辖49个人民公社、331个生产大队、2766个生产队。各区镇所辖范围为:城关镇——西北、东北、北外、南外、中华、民主、宋楼、沙坪8个大队;李青店区——柴岗、罗坪、董店、崔庄、草庙、青山崖、养马坪、杜村、白土岗9个人民公社;小店区——西林安、褚湾、留山、小店、河北、空山、梁沟、太山庙8个公社;云阳区——云阳镇、郭庄、杨西、南坪、南召店、辛庄6个公社;皇路店区——鸭河、岗头、王庄、尹店、横山5个公社;南河店区——南河店、龙泉寺、瓦踅、石门、黑石寨、四棵树、高峰庵、三岔口、花子岭、火神庙10个公社;板山坪区——松河、余坪、钟店、仓房4个公社;马市坪区——马市坪、石窑、傲坪、竹园庙、乔端、洞街、河口7个公社。

1962年底,撤区成立人民公社,全县行政区划计有城关1镇及李青店、留山、云阳、小店、皇后、太山庙、皇路店、石门、四棵树、南河店、白土岗、板山坪、崔庄、马市坪、乔端15个人民公社,下辖336个生产大队、2921个生产队。

1966年,李青店人民公社更名为城郊人民公社。

1974年11月,县境小店、太山庙、云阳、皇后4个公社和留山公社的杨扒、黄楝、褚湾、贺庄4个大队划归河南省云阳工区办事处,归南阳地区直辖,全县计有城关1镇及城郊、留山、皇路店、石门、四棵树、南河店、白土岗、板山坪、崔庄、马市坪、乔端11个人民公社,下辖252个生产大队、2156个生产队。至1977年4月1日云阳工区撤销,恢复1966年建制。

1978年3月,云阳人民公社更名云阳镇,全县行政区划为皇后、小店、太山庙、留山、崔庄、城郊、马市坪、乔端、板山坪、白土岗、南河店、四棵树、石门、皇路店14个人民公社和城关、云阳2镇,下辖338个生产大队、3608个生产队。

1983年12月,撤销农村人民公社名称,改为乡镇体制,全县行政区划为:城关、云阳2镇及城郊、留山、小店、皇后、太山庙、皇路店、石门、四棵树、南河店、白土岗、板山坪、乔端、马市坪、崔庄14个乡。原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计335个行政村、3518个村民小组。

1986年,皇路店乡改为皇路店镇。留山乡改为留山镇。

1987年,南河店乡改为南河店镇。

1994年5月,乔端乡改为乔端镇。

1995年7月,板山坪乡改为板山坪镇。

1999年9月16日,白土岗乡改为白土岗镇。

2002年,全县行政区划为城关、云阳、皇路店、南河店、留山、乔端、白土岗、板山坪8个镇及城郊、太山庙、皇后、马市坪、小店、四棵树、崔庄、石门8个乡,辖339个行政村,3600个村民小组。

2013年8月,全县辖城关、云阳、留山、皇路店(2010年由鸭河工区托管)、南河店、板山坪、白土岗、乔端8镇和城郊、小店、皇后、太山庙、石门、四棵树、马市坪、崔庄8乡,340个村(居)委员会(含皇路店镇25个村和石门5个村),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2022年全县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10个行政村、63万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