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9:53:01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北以黄河为界,与济源市、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洛阳市)洛龙区毗邻,西接渑池县、义马市,东临(洛阳市)西工区、涧西区和孟津县,历为洛阳畿辅之地和西大门。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澄泥砚之乡、“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历史沿革
新安县始置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时属三川郡,故治在渑池县塔泥和义马市千秋镇石河村一带。两汉、三国时,分新安东境为谷城县,属河南郡;而以新安属弘农郡。西晋废谷城,以其西境复归新安,新安复改属河南郡,约在此时,县治由秦汉故城迁于今县城老区。东晋分置东垣县,刘宋时并置西东垣。北魏孝文帝太初十二年(公元488年)升新安为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北周改新安郡为中州,隋初改置谷州,后又复置新安郡,辖新安一县。唐初复改新安郡为谷州,辖新安、东垣、渑池三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原谷州移治于渑池,新安县移入旧州城(即今县治老城),改属洛州。
五代时期(907~960),新安建置未改,隶于河南府河南郡,郡府之上隶于京都洛阳。后梁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后唐改为洛京,后晋、后汉、后周皆称西京。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后周亡,新安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新安隶于京西比路河南府洛阳郡。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河南地沦于金。金初以汴为南京,于河南府置德昌军,新安属南京路德昌军。
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升德昌军为中京,改河南府为金昌府,新安属之。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新安地属蒙古。蒙古世宗至元八年(1271),改国号为元,新安属之。
元置行中书省12个,新安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河南府路河南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元灭,新安属明,隶于河南行中书省河南府。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新安隶于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仍以新安属河南府,隶河南布政使司河陕汝道。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实行道尹制,于洛阳置豫西道,旋改河洛道,新安属之。1927年(民国十六年),道尹制废,县隶于河南省政府。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省下置督察区,新安隶于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陕州。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5月,日军进犯豫西,新安沦陷。国民党县政府逃往县西北山区。8月,日伪维持会(即县政府)组成。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岳区抗日民主政府新安县办事处成立。次年2月,成立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日本投降。9月,人民抗日武装及党、政机关撤回太岳。新安重由国民党统治,县政府仍隶于第十一督察区(陕州)。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8月,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新安解放,成立新安县民主县政府,隶于太岳第五专区。至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太岳五专区改为豫西一专区。5月,又以新安改隶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同年冬季,洛阳专员公署成立,新安县归其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安建置未改,仍隶于河南省洛阳专区。1968年成立县革命委员会,隶于洛阳地区。1980年3月,恢复县人民政府称号,仍隶于洛阳地区。1983年9月,改属洛阳市。
行政区划
从1949年6月开始,全县开展民主建乡工作。至1951年6月,先后撤销原设96个行政村,新建立118个乡。原一、二、三、四、五区依次改称大章区(辖26乡)、甘泉区(辖27乡)、铁门区(辖21乡)、五头区(辖23乡)、磁涧区(辖21乡),城关镇。
1951年7月,大章区迁石井;甘泉区迁石寺;铁门、五头、磁涧3区未动;同时改城关镇为区。全县共为6区、118乡。1954年10月,渑池县的石渠、山窝、王家沟3个乡划归新安一区(石井区)管辖,全县增至121个乡。
1956年元月,撤区并乡。全县合并为15个中心乡,即:石井、西沃、井沟、石寺、铁门、庙头、正村、仓头、北冶、张村、磁涧、五头、李村、曹村、城关。中心乡下辖54个小乡。
1956年11月,撤销中心乡,新设仓头、北冶、石寺、曹村、正村、孙都、铁门、五头、磁涧、李村、城关11个大乡;并恢复石井1个区。原设54个小乡,除划人石井区10个外,其余44个又合并为26个小乡,分归11个大乡管辖。1957年下半年,除石井区及其所辖10个小乡未变动外,其余26个小乡撤销,保留11个大乡。
至1958年2月,又撤销石井区,将其所辖10个小乡合并分设为石井、西沃两个大乡。全县共为13个大乡,即:石井、西沃、仓头、石寺、北冶、曹村、正村、孙都、五头、磁涧、李村、城关、铁门,大乡下辖26个高级社。
1958年8月,全县将13个大乡合并建立了6个公社,即:黄河(石井)、光速(北冶)、火箭(正村)、红旗(铁门)、跃进(城关)、东风(磁涧)。下设266个生产大队,1674个生产队。
1959年初,增设石寺、仓头公社,下半年又增设五头公社,全县共为9个公社。公社缩小,而大队却又扩大,全县合并为176个生产大队。
到1961年下半年,公社、大队规模再次缩小,全县划分为7个区,38个公社(包括2个镇),398个大队,1976个生产队。
1962年5月,撤销7个区,并将38个公社合并为17个公社,即:石井、西沃、正村、岱嵋寨、铁门、庙头、北冶、石寺、曹村、牛心坡、仓头、孙都、五头、柴湾、磁涧、城关、李村。
1963年7月,又将17个公社合并为10个公社,即:仓头、正村、石井、北冶、曹村、铁门、五头、磁涧、李村、城关。共辖201个大队,2863个生产队。
1965年,增设石寺公社,全县为11个公社,204个大队。
1966年,增设西沃公社,全县为12个公社,213个大队,2330个生产队。此区划一直保持到1977年初。
1977年2月,从石井公社析出西北部4村,成立峪里公社(后渐增为9个村),全县为13个公社,218个大队,2830个生产队。
1979年底,从城关公社中划分出城关办事处,专辖城关。全县为13个公社,1个办事处,280个大队。
1981年3月,撤销城关办事处(重归城关公社管辖),全县仍为13个公社。大队数增至295个,9月增加到297个;1982年8月又增加到298个。
1983年9月1号,国务院批准新安县划归洛阳市管辖。
1984年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正式取消“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的名称,依次改称乡(镇)、村、组;原区划不变。
1985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又将铁门、石寺两个乡改为镇;成立庙头乡,但始终未单列,仍隶铁门。全县共实设10乡、3镇,298个行政村,3074个村民组。
1986年——1994年,新安县辖4镇(城关、铁门、石寺、磁涧)10乡(峪里、石井、西沃、仓头、北冶、曹村、正村、五头、南李村、庙头),其中庙头乡1985年从铁门镇析出未治,仍属铁门镇辖管;实设3镇10乡。
1991年6月24日,经县政府批准(新政〔1991〕78号)增设东花沟行政村。
1994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磁涧乡,建立磁涧镇,实行镇管村,原辖区不变。
1995年3月,经县政府批准(新政〔1995〕108号)增设南庄、寨湾、尤坟嘴、赵沟4个行政村。
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淹没了新安沿黄河一部分乡村。1996年6月至2002年10月,新安县小浪底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安置,移民涉及6个乡(镇)的52个行政村,23039户,77055人。
1997年12月,五头撤乡建镇。
2000年底,全县共289个村委会、2899个村民组、5个居委会,总人口483036人;比1996年少18个村委会、多1个村民组,多1个居委会,少19664人。
2001年底,全县共有8个乡、5个镇,293个行政村,1618个自然村,12.78万户,48.317万人。
2005年11月,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峪里乡撤并于石井乡,西沃撤并于北冶乡;2008年4月,南李村与北冶撤乡建镇。2009年底,全县下辖7镇(城关、铁门、磁涧、五头、石寺、南李村、北冶)4乡(石井、曹村、正村、仓头)。
2011年底,全县下辖10镇(城关、铁门、磁涧、五头、石寺、南李村、北冶、石井、正村、仓头)1乡(曹村),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88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
2012年底,全县下辖10镇(城关、铁门、磁涧、五头、石寺、南李村、北冶、石井、正村、仓头)1乡(曹村),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58个村委会,48个社区居委会。
2015年年底,全县下辖10镇(城关镇、铁门镇、磁涧镇、五头镇、石寺镇、南李村镇、北冶镇、石井镇、正村镇、仓头镇)1乡(曹村乡),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58个村委会,48个社区居委会。
2017年,撤销曹村乡,设立青要山镇。2022年,撤销城关镇,设立汉关街道。
2023年县域面积1160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辖11个镇,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汉关街道、石寺镇、五头镇、磁涧镇、铁门镇、南李村镇、北冶镇、仓头镇、正村镇、石井镇、青要山镇。)